•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贵州高校

校长侯长林在铜仁学院本科办学十周年总结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16年11月22日 信息来源:铜仁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合格  转型  跨越
——在铜仁学院本科办学十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11月18日)
校长  侯长林


校长侯长林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向导、各位来宾,先生们、同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我校本科办学十周年。在此,我谨代表黉舍近万名师生,向亲临本次大会的各位向导、各位来宾,历届老向导和各位老教师透露表现热烈的迎接和衷心的感谢!
    回望10年,又忆前缘。从1920年的两板桥松林坡到现在的川硐新校区,从明德中学到铜仁学院,虽然迁并转合、数易其名,但薪火相传、弦歌不辍,黉舍先后为国家培养了5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涌现出了一大批着名校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铜仁学院在铜仁师范高等专科黉舍基础上应运而生。10年来,在省委省当局及省教育厅、市委市当局的向导和关怀下,黉舍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周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水平持续提拔,办学特色赓续凸显,在全省同类地方高校中争比进位、后发赶超,历经合格、转型、跨越三个阶段,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学院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通过合格评估,实现条理跃升
    升本以后,尤其是2008年黉舍首届本科向导班子到任后,全校师生以欢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确立了“一个中间、两个凸起、三个变化”的发展思路,实施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开展了“教风建设年”“目标管理年”“质量建设年”“特色建设年”等主题年建设运动,改善了办学条件,规范了教学管理,夯实了内涵基础,成功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的转型。2013年,黉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守大学根本,分类推进转型
    应用转型应坚守大学根本。丢弃了大学根本,就丢弃了大学自己。应用转型只是办学类型的变化,而不是对大学自己的抛弃。因此,我们在转型过程中要做到守正创新。至于何谓大学根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熟悉。就铜仁学院来说,人文艺术学科、师范教育上风学科、科学研究等就是我们的根本。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们确立了“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朝应用技术方向转,人文艺术类学科专业朝服务铜仁方向转,师范教育类上风学科专业朝当代教师教育方向转”的分类推进转型基本原则。
    为了使应用转型顺利进行,黉舍还于2016年8月完成了专业学院整合和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将原有的16个教学单位整合为10个。这次整合,是由散到聚,聚出了学科专业竞争力,聚出了新的发展点,聚出了师生价值提拔的空间。我以为,这项工作,是重视黉舍发展存在题目而为的“壮士断腕”,是抢抓外部发展机遇而作的“伶俐抉择”,是聚合资源,加强竞争力要走的“必由之路”。
    三、抢抓战略机遇,推动跨越发展
    铜仁学院自升本以来,抢抓机遇,快速推进黉舍发展,每年都有新收获新突破。尤其是:2010年,黉舍新增列为贵州省通俗高校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12年,黉舍入围贵州省高校“125”庞大科技专项;2014年,黉舍加入教育部引导的应用技术大学联盟;2015年,贵州省人民当局明确三所地方高校为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我校位列其中;今年,黉舍申报总资金达1.5亿元的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已成功获得省教育厅、省人民当局的保举,有望在明年获得批准并开工建设。
    这10年,是黉舍破解发展难题、变化发展体例、厚植发展基础的10年,是全校师生携手并进、风雨同舟、雕琢前行的10年。10年来,黉舍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明显的成绩,重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本科人数从208人发展到7877人;黉舍团体搬迁至川硐教育园区,实现了“一校一址”办学目标。现黉舍占地面积910亩、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实验实训中间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2万册,电子图书283万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黉舍跨越发展奠定了优秀的基础。
    第二,打造人才队伍,初步实现“双百”目标。黉舍始终坚守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着力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现在,教授人数已从10年前的3人跃升至今天的83人,博士学位教师从无到有,上升到95人。教师中获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1人,国家863计划首席专家1人,省管专家1人,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2人,省良好青年科技人才、市管专家15人,省内外高校专、兼职硕士生导师58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主干63人,双师型教师230人。人才队伍力量的加强,为黉舍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强化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升本以后,黉舍十分正视学科建设,自加压力,高标准,严要求,在科学研究上赓续寻求杰出,取得了明显成效。黉舍现建有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间、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大学科技园等科研创新平台38个。承担有国家级课题29项、省部级课题218项、委托课题130项,获得专利15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635篇,出版专著108部。仅2016年,我校就获9项国家级项目,资助总金额达222万元,创历年新高,处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前列。在2015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良好成果奖评比中,我校获奖11项,名列贵州省地方本科院校第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向导小组办公室刚刚宣布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良好成果奖评比效果,我校荣获三等奖,实现了国家级当局奖“0”的突破。
    第四,进步培养质量,探索硕士研究生教育。近年来,黉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间,坚守课堂底线,赓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凝练了“山”字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赓续提拔门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近五年来,门生在“挑衅杯”、数学建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等全国性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级奖励123项。门生考取硕士研究生200余人,卒业生就业率平均92.5%,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黉舍把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义务列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挑选了教育学学术性学位硕士点和林业硕士、工程硕士、旅游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作为第一批重点建设。今年9月,我校开启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工作,首批21名门生已到校学习,标志着我校已正式踏上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新征程。
    第五,拓展国际视野,打造开放办学格局。近年来,黉舍先后与国(境)外5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实施多元化合作交流,招收了来自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国家的留门生300余人,遴派了200余名门生赴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台湾等国(境)外高校研修学习。黉舍先后承办了全国教学服务型大学建设学术研讨会、全国桃源文化研讨会、“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全国性赛事,约请了中科院院士赵其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邓纯东及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瑞典隆德大学苏力教授等闻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也遴派教师参加“一带一起”高等教育国际会议、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等高端会议。不仅扩大了师生的教育视野,也提拔了黉舍的外在影响力。黉舍已基本形成视野宏阔、开放多元的办学格局。
    四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今天,回首这10年,我们认为,取得成功的经验有以下五点:
    第一,向导正视和社会支撑是关键。作为铜仁市唯逐一所本科院校,10年来,我校新校区建设,博士、教授的培养与引进,教学科研条件保障建设等离不开省委省当局,以及省教育厅和市委市当局的关心支撑,转型跨越、产教融合离不开行业、企业等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我校在学科建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和博士培养及引进等方面,均得到了省教育厅王凤友厅长、铜仁市委陈昌旭书记、市当局陈晏市长的关心和支撑。可以说,没有上级向导的关心,没有社会各界的支撑,就没有铜仁学院跨越发展的今天。
    第二,理念先辈和目标引领是核心。近年来,黉舍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中,渐渐凝练出特色光显的“明德、致用”“铜仁需求、国家标准”“依托梵净、服务发展”“苦心励志、寻求杰出”四大核心办学理念,引导黉舍跨越发展。同时,黉舍强化“上水平、出特色”的总体目标,并赓续提出新的发展目标,用目标凝聚人心,用理念引领黉舍跨越发展。
    第三,脚扎实地和连合同心专心是基础。这10年,是黉舍爬坡上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对增加点不多、内动力不强、竞争力不够等发展瓶颈,黉舍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岗位上,筚路蓝缕,尽职履责,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体现出了超强的主人翁意识和优秀的精神风貌。广大教职员工是黉舍跨越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目标的顽强后盾。
    第四,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是动力10年来,黉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先后制订了《铜仁学院章程》《铜仁学院人才业绩奖励办法》《铜仁学院教师分类管理办法》《铜仁学院科教融合实施意见》《铜仁学院自立学习学分制的实施与管理办法》等基本制度,构建了“杰出教育管理奖”“卫理最高教学奖”“教学名师奖”“明德门生奖”等教育教学荣誉系统,着力构建与当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体系体例机制,保障黉舍各项工作运转有力。
    第五,坚持立德树人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黉舍要继续光荣传统,传承各民族良好文化,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作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铜仁学院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立政治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生活美德;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周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服务师生增值,加强社会责任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做到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
    黉舍10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肯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学科领军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还有待增强;学科专业特色还有待打造和凝练;科研项目条理有待进步,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待提拔;对接铜仁产业结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增强;各类资源的配置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
    回望曩昔,尽管还有很多遗憾,但是我们对将来充满信念。在今年10月28日刚刚召开的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联席会议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提出:把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变成新型本科院校的“新”,不受黉舍新建时间的影响,重在黉舍发展模式的创新。各新建本科院校要充满自傲、不负使命,根植地方、寄托地方、融入地方,把握由来、坚守原本、吸取外来、面向将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本科院校发展之路。铜仁学院已经走过的、正在走的和即将要走的就是张大良司长所说的“中国特色新型本科院校”发展道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接过前人的火炬,继承巨大的征程,昂首阔步朝着周全建成“高水平应用型武陵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上一篇:党委书记李树新在铜仁学院本科办学十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致辞
下一篇:我校党委宣传部举办第十八期门生通信员培训班
(作者:佚名 编辑:铜仁学院)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